劳模工匠
第四届吉林工匠事迹材料---胡俊祥事迹材料
胡俊祥,男,43岁,中共党员,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车辆电工,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曾获得中国北车第五届职业技能竞赛铁路车辆电气装修工决赛第三名。并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政府津贴、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所领衔的工作室先后被授予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长春市劳模和工匠人才技能创新工作室、中车金蓝领和劳模创新工作室。
一、技能卓越、永攀巅峰,淬炼高超匠艺助力企业前行
从业24年中,他立足岗位,潜心钻研,练就了高超娴熟技艺。在CRH380CL型动车组生产时,牵引控制单元的数据传输通道采用的Lemosa适配器,因为这种适配器芯体非常小,其内部的7个金属针均匀分布在直径5mm的圆形范围内,各金属针之间相对空间不足1mm,比电焊枪加热焊头的直径还要小,施工异常困难,成品率非常低。他得知后主动承担了这项生产任务,他凭借精湛的超密集环境电气焊接技能圆满的完成了这项任务,成品率达到100%合格,他的这项技能被同志们取名为“微缩梅花烙”,他也因此项绝技获得了公司首批“大工匠”荣誉称号。后来他利用工余时间将此项技能传授给徒弟们,目前公司已有近50人掌握了此项技能。
以他名字命名的《客车电气六步调试法》,已纳入到企业车辆电气调试工艺规程,在电气调试领域广泛应用,荣获吉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有效提升了动车组电气系统稳定性,为高铁列车高速、安全、准点运行保驾护航。
受公司委派赴巴基斯坦负责出口列车的操作指导以及技术转让项目中,对外方的技术支持工作,面对当地环境酷热、风沙大的实际运行环境,他对发电车燃油过滤系统进行了改良,提高燃油纯净度,并根据掌握的技能采用重新定义柴油机增益整定值的方法解决了柴油机惯性游车的问题。结合巴基斯坦当地运行环境,专门撰写了《柴油机、发电机日常使用、保养规程》和《车辆运行日常维护手册》,后译成巴基斯坦文本供巴基斯坦铁路运营部门,一直作为技术指导文献使用。
二、学以致用、创新逐梦,蓝领工人智慧发明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不但具备了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而且善于用创新性的思维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目前已形成技术成果130余项。公司立项研发“调试操作技能实训装置”时,他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承担了网络构建以及系统调试等工作。此装置解决了现车培训存在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现实难题,结束了高铁从业人员无培训设备设施的历史,填补高铁培训领域空白,并且为企业节约培训成本600余万元。其中“高速动车组受电弓调试操作技能实训系统”、“高速动车组牵引电机调速调试操作技能实训系统”、“高速动车组空调调试操作技能实训系统”获得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他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研发了“基于电气线路导通自动检测系统的检测方法”和“声光线路检测仪”,成功解决了老式校线设备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无法分辨线路中是否串有线圈,测量不够精准;在远距离校线时浪费人力等缺陷,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一项,在各型铁路车辆电气生产工序中得以广泛应用。他所研制的“动车组司机室遮阳帘安装定位调整装置”、“动车组车下大型设备吊装大力矩值施加辅助装置”等成果也先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受理8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为中国高铁制造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勇于革新、匠心智造,技术成果助力攻克生产难关
随着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了高铁列车为大家带来的舒适与便捷,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高铁安全、高效运营的背后是无数高铁人的默默奉献和不断的技术进步在为其保驾护航。高铁列车在经历长时间的运营后,各系统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耗和衰减,因此平均每两年需返厂完成一次高级修程,但传统的检修模式下,装配阶段静态质量性能检定由人工完成,引入人为误差较大,并且在装配阶段无法实现对关键部件的动态性能检定,因此经常导致在调试阶段出现大量拆解返工,严重影响装配质量和车辆交付周期。他带领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展开攻关,通过不懈的探索,成功研制了“高速列车装配阶段性能检定技术”,这一技术不但提升了对车辆电气线路、制动管路及设备装配的静态质量,而且还实现了装配阶段性能的动态检定技术从无到有的跨越。自2015年至今,已成功在“和谐号”平台和“复兴号”平台各型高速列车检修项目的装配阶段性能检定领域广泛应用。此项技术成果荣获中车科学技术三等奖、长春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
一列高铁列车所使用的线缆总长度约79万米,相当于长春到北京的距离,制造过程中不允许有一处破损点,对整个行业都是世界级难题。另外在整车安装完工后,若检测出破损的线缆,拆装极为困难,检测复杂程度高。动车组的线缆破损问题就是一项较为严峻的红线问题。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针对线缆的运输、剪裁、布置安装、实验测试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运用TRIZ理论针对问题难点和技术壁垒逐一攻克,最终完成了“超快速检测高铁动车组电缆破损点的系列方法研究”,成功解决上述难题,并一举获得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四、技术共享、技能传承,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向世界
他自身成长进步的同时不忘身边人,他特邀国际创新方法大师谢尔盖教授、吉林省创新方法研究会孙琳琳博士、吉林省知名专利审核员李思嘉女士一起为车间同志进行TRIZ创新方法培训、专利申报辅导,从而促进广大职工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产教联合工作的不断推进,他还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技术交流协作关系,多次开展技术交流,为校方培训人员达530余人次,使院校教学前沿产业技术相接轨,让学员接受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快的树立起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之中。
他在行业领域已经具有较大影响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担任裁判长助理一职,承担竞赛的模式规划设计、技术路线拟定、装备结构优化、制造工艺交流、工具工装选型、设备设施验收等工作。编制赛项技术文件、赛事技术规程、竞赛设备说明、各类使用说明书、测试项目等技术资料20余本,内容累计达25万字。现阶段受聘担任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中国国家队教练组组长,为国家选才、育才。
五、引领团队、带徒传艺,打造高铁工人技能人才梯队
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还通过引领团队形成更强合力,使许多员工自己带着创新项目主动走进工作室,借助这个平台实现再提高。近年来他带领工作室核心成员撰写了《轨道车辆电气装配技术规范》、《车辆电气布线工业化品质工艺规范》、《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模块化多技能柔性培训技能丛书》,通过多技能培训,实现了125名跨工种技能人才的储备,为造修一体化体系建设培养了一支生力军。工作室先后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吉林省首席技师3人、中车资深技能专家1人、中车技能专家2人、中车技术能手1人、中车杰出青年岗位能手1人、高级技师45人、技师159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
如今,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胡俊祥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榜样,是新时代模范和工匠的优秀代表。